「飛機是給人坐,而不是給蔬菜坐的。」就是這麼的一個簡單原因,馬來西亞出生、加拿大長大的許輝,放棄自己財務及科技界的專業走去做農夫,在上水展開他的農夫夢。他深信只有親手拿起泥耙,才會知道一口咬下沙律菜時發出的清脆聲響,其實得來不易。
問他家人有沒有反對時,他用那半鹹半淡的廣東話說:「都係嗰啲啦!」反而他的太太彭凱恩(Rachel)斬釘截鐵地回應了一句:「So what?為甚麼你們總是這麼的庸俗?工作為甚麼一定要高薪厚職的才是成功?」對她而言,許輝不過做他喜歡的事,根本沒甚麼大不了。相反,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這個社會,為甚麼容不下另一種更深層次的價值觀?說到底,沒有像他這種願意投身日灑雨淋工作的農夫,我們還能安心地吃新鮮即摘的本土好菜嗎?
如果你知道許輝突然歸園田居,只為吃一口聽得出清脆聲音的沙律菜,也許跟他的親戚一樣,感到十分意外。但跟着他走到一開始誘發他自己種自己吃的沙律菜田去,就會明白他的看法。這個沙律愛好者,剛到香港,就跟很多人一樣,習慣去超市買一盒盒看起來很美、很新鮮的沙律菜,但每次打開把一片生菜或火箭菜放入口中,他就是覺得不對路:「菜沒有菜味,更沒有我最喜歡的清脆口感,吃沙律就是應該要有菜的crisp嘛。」看着他隨手摘了一片翠綠的生菜葉,擦一擦就放入口裏,嚓!嚓!嚓!的清脆聲在我耳畔響起,「這翠綠色在雪櫃裏可能留得住,但這crisp的質感,卻只有兩三天的壽命,是不是本地種的,騙不了人!」就是為一啖清脆口感,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。
有機本地菜 營養價值不流失
若不是因為生了兩個孩子,不是經常聽到有關農藥超標、有毒蔬菜的新聞,我跟大部份師奶一樣,別說對所謂的有機菜從來漠不關心,到認識到有機菜是寶,也不過是去超級市場買「懶貴」的來路貨。「你所講的有機菜,亦可能只是坐飛機來的外國有機菜,又或者掛着有機標籤,但卻是在大陸種植而已。」許輝說只有支持本地有機菜,我們才能獲得百分百的營養,享受到有機菜的好處。而所謂好處,除味道之外,是避免長時間運輸而引起的營養流失問題。許輝引述Harvard Medical School "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"的一個研究報告,指出蔬菜採摘後經過一至兩星期的冷藏和運輸,最少已失去百分之四十的營養價值。更別說那些不是有機耕種,甚至是受污染影響的大陸菜田,所以當大部份人開始理解有機是甚麼,許輝和太太已再多走一步,堅持「我口吃我手」,吃在這片土地種出來的有機蔬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