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server

新闻中心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> 【飲食籽】千錘百鍊 燒味太空爐

【飲食籽】千錘百鍊 燒味太空爐

发稿时间:2015-04-14 来源:台山生蚝哥 【字体:

昔日,傳統工匠手藝伴我們走向文明。質樸的世界,如今換成了繁華。傳統手藝被視為費時費力、成本高,漸漸被淘汰。可幸是,仍有一班老工匠的堅持,他們彎着背,一臉專注做好每個工序,交織着汗水和心機,慢慢的做,手都痠了,懶理已沒幾多人懂得欣賞……

今期我們先說燒味爐。金屬外殼,圓渾高身,外形像一個小火箭,它有一個奇怪的名字——「太空爐」。竅妙在於能在短時間內把各種燒味燒好,令肉汁都鎖在肉中,不會因慢火燒而滴走。一個太空爐,背後由一個過百年歷史的老字號,一鎚一鎚,用人手打出來的。

太空爐解說圖
1.吊臂,用來轉動轉盤,讓燒味燒得均勻。
2.排氣孔,最上方用來校大細火,原理是讓空氣流入爐內,產生對流通風作用。
3.轉盤,用鐵鈎掛上燒味。
4.上窗,在門的上方,用來檢視燒味燒製情況。
5.下窗,在門的下方,設有小門,用來檢視火力。
6.爐膽,可放入炭或駁上煤氣管燒製。
7.漏油位,令存在爐底的水油更易排出,不會藏污垢。
8.排水位,清潔爐身才用,令藏在爐底的水排出。

在新填地街,一堆賣廚具器皿的店舖中,蔡同盛看起來不甚特別。舖內擺滿各式各樣的不銹鋼廚具器皿,銀色閃耀得有點刺眼,冷冷冰冰,是一間舊式廚具店的模樣。唯一不同的是,店內經常傳出燒焊聲音,不絕於耳。耳朵總戴着耳塞的老師傅忙個不停,說話大大聲,每逢打鐵時全神貫注,沒甚表情。多年前,店內所賣的大部份廚具器皿是廠商來貨,惟獨是燒味爐如太空爐及燒豬爐等仍堅持自家製。「我唔知邊個發明太空爐出來,我猜都是燒味師傅,要燒得多先知道火力如何運作,憑自己經驗設計出來。」老闆之一梁永祥說。八十年代,由於燒味師傅嫌傳統燒味爐(鴨爐)太細,每次放入肉類都要從頂部打開太麻煩,因而改良成現今的太空爐。直徑有四十至四十四吋之分,高約七十四吋的太空爐為圓筒形設計,設有門身,特點是令火力更均勻。

蔡同盛 用三代都冇問題
穿着白色圓領汗衫的梁老闆,兩鬢斑白,別以為他是一般的老師傅,坐在櫃面的寫字枱上,從電腦開出設計圖,向我講解太空爐的原理。製作太空爐,要經過切割、燒焊、打磨等工序,需時約十日。「太空爐由幾個組件組成,邊位容易披鋒??親手,我們要確保打磨得夠細滑,尤其是對門,要度身訂做,所以特別花工夫,鉸位拼合得要好準確,唔可以漏氣。」蔡同盛的太空爐與一般無異,記認是在門上獨製的銅製招牌,「我們有信譽保證,唔少人是為了這個招牌而來!」還有改良過的漏油位,位置較一般高,令藏在爐底的水油更易排出,不藏污垢。材料也較一般的實淨,用的是頂級厚鋼,單層厚度為1.5mm,也有防熱選擇為2mm。「始終是人手做,又用靚料,我們賣的價錢唔平,試過有客叫我們用次等的鋼做,唔想影響自己招牌,便索性推了。」猶幸尚有識貨的人,鏞記、陳記燒鵝、鴻星等是多年老客戶,有些帶來自己畫的草圖,希望度身訂做。「以前用鐵做,燒得多容易耗損,隔四五年便要換一次,自從轉了不銹鋼後,傳到去孫那一代都冇問題。」
說來奇怪,店名叫蔡同盛,但老闆卻不是姓蔡,「蔡同盛已有過百年歷史,始創人是順德人蔡作,當年我父親梁輝及拍檔何樹在三十年代從佛山來港,便向他拜師,再傳至我們這一代。」現在,他和弟弟梁永祐及何樹兒子何焯佩三人合力經營店舖。昔日的蔡同盛,主要是做鐵工程,如鐵窗、鐵閘等,像梁永祥在七十年代入行,最初是學做鐵閘出身。「我們即是所謂的打鐵佬,入行是師徒制,我是另外拜師,做學徒每個月人工大約是幾百元,每日要做十幾個鐘。」

「全港只得我們在做」
學滿師後,才進蔡同盛。那時,新填地街對出是大海,做的主要是水上人的生意,「最多人找我們做柴爐,每架艇都有兩三個,要每年換一次,後來我們便主攻爐,賣的都是手工貨。」生意的高峯期,一直至九十年代移民潮。「好多人覺得我們的爐耐用,移民開燒臘店便向我們訂貨,定單多到接唔完,到現在,仍以出口燒味爐為主,多年來,我們從未試過上門兜生意。」說起來風光,卻有苦自己知。「夏天冇冷氣,冬天特別凍,冇人肯入行,太空爐太阻地方,因為太耐用又賺唔到錢,所以統統搬回內地做,以我所知,全香港只有我們做。」那為甚麼仍堅持?「有客人跟我說,大陸貨用幾年就壞,自己做可以保持品質,夠生活便算吧!我都想保存這手藝。」
分享到: